×

搜索查询

搜索
新闻动态
>
>
>
《住宅项目规范》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住宅项目规范》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发布时间:2022-03-16 11:10
  • 访问量:

《住宅项目规范》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概要描述】建设网近年来,众多新盘逐渐进入交付期,围绕住宅设计工程问题的投诉也越来越多。例如公摊大、隔音差、层高低、户门“打架”、住宅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不够等设计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如此,很多老旧小区缺少电梯,给老年住户出行带来困扰,而后期加装又面临着诸多邻里纠纷。如今,这些问题有望通过一部《住宅项目规范》来解决。2022年3月15日,住建部发布关于《住宅项目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宣布《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起草完成,在前期多次征求意见基础上修改完善并经专家审查通过,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全稿包含19页内容,共计11000余字,《规范》不仅从工程建设规范体系进行了规定和要求,还从项目质量、节能、环保、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制定了标准。重点内容入户层为二层及二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电梯,并就轿厢的深度、宽度和呼叫按钮设置高度做详细规定。入户层为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9米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入户层为十二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或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33米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2台电梯,且其中至少应有1台为可容纳担架的电梯,至少应有1台为消防电梯。二层以上应设电梯此次公布的《规范》征求意见稿中,较大的亮点就是有关电梯的规定,详细规定了入户两层以上的建筑就要安装电梯。早在1999年国家出台的《住宅设计规范》以及后来的修订版,包括现行的2012年修订版规定,“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米时”必须设置电梯。2021年印发的《山东省健康住宅开发建设技术导则》,跟进这一变化,要求四层及四层以上新建住宅建筑,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9米的新建住宅建筑必须设置电梯。而新的规定要求,二层以上就要设置电梯。对于新的规范要求,青岛市公用建设计筑研究院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王凯说,住宅加装电梯还是有必要。首先电梯是舒适性的装置,可以提高生活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而对于很多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电梯是建筑在人文关怀方面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考量。针对有观点认为二层开始安装电梯会不会带来浪费,王凯说,从成本上来考虑一部电梯的价格的确不低,但就整栋建筑来说,电梯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就算从成本考虑不安装,在他看来也需要在建筑设计施工时就预留安装电梯的位置,为将来后期加装创造条件。重点内容新建住宅建筑的层高和室内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层高不应低于3.00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50米,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米,且局部净高低于2.50米的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层高不低于三米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层高。所谓的层高是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室内净高则是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层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包含了楼板高度,而净高则不包含楼板高度。我们经常看到在很多高端住宅会单独把3米以上的层高作为卖点,王凯诉说,其实在以往的各种相关规范和标准中,并没有对建筑层高做较低要求。《规范》不仅对层高提出了较低要求,而且明确新建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米,较2019年2月和2019年9月的征求意见稿中的层高要求提高20厘米。对于这种变化,王凯分析这也是为了适应眼下建筑设计的一些新特点。“比如现在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成了很多家庭的‘标配’,这些设施的管道都要占据一部分上层空间,再比如很多家庭会安装地暖,又有一部分的地面空间被占用。”可以说更高的层高限制,可以给居住留足空间,“层高更高,视觉上会更舒服,也有利于通风、采光,提高居住的舒适性。”王凯介绍。不过层高的增加对开发商来说可能意味着建造成本增加。有建筑企业工作人员诉说,如果将层高分别设置为3米和2.9米,90米的建筑高度分别可以建造30层和31层,除了提高建安成本,提高层高会减少开发商的可售数量。而随着开发商成本支出的增加,可能带来购房成本增加,建筑公摊面积会增大。重点内容住宅项目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停车场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应设无障碍停车位。住宅项目应设快递箱(柜)或预留安装条件。新区建设项目集中绿地不应少于0.50平方米/人;旧区改建项目集中绿地不应少于0.35平方米/人;集中绿地宽度不应小于8米。增加便民配套设施更多便民利民的舒适性配置,可以说是此次《规范》的重要内容。其中较为受关注的首先是有关新能源车配套,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的当下,居民家庭对充电桩的需求尤为突出,公共充电桩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征求意见稿提出“住宅项目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显然是大势所趋。另外,《规范》也对住宅的居住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光照、噪音、空气质量等,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甚至对小区的绿化面积也做了较低限度的要求,同时《规范》还提出,应依据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和设施服务半径,按照所在居住区分级配置标准统筹配套、同步建设。这意味着,小区业主入住后,相关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市政公用、交通场站及社区服务、便民服务设施同步到位,居住生活圈的体验感和便利度进一步提升。

  • 发布时间:2022-03-16 11:10
  • 访问量:
详情

建设网 近年来,众多新盘逐渐进入交付期,围绕住宅设计工程问题的投诉也越来越多。例如公摊大、隔音差、层高低、户门“打架”、住宅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不够等设计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如此,很多老旧小区缺少电梯,给老年住户出行带来困扰,而后期加装又面临着诸多邻里纠纷。如今,这些问题有望通过一部《住宅项目规范》来解决。2022年3月15日,住建部发布关于《住宅项目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宣布《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起草完成,在前期多次征求意见基础上修改完善并经专家审查通过,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全稿包含19页内容,共计11000余字,《规范》不仅从工程建设规范体系进行了规定和要求,还从项目质量、节能、环保、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制定了标准。

重点内容

入户层为二层及二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电梯,并就轿厢的深度、宽度和呼叫按钮设置高度做详细规定。入户层为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9米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入户层为十二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或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33米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2台电梯,且其中至少应有1台为可容纳担架的电梯,至少应有1台为消防电梯。

二层以上应设电梯

此次公布的《规范》征求意见稿中,较大的亮点就是有关电梯的规定,详细规定了入户两层以上的建筑就要安装电梯。早在1999年国家出台的《住宅设计规范》以及后来的修订版,包括现行的2012年修订版规定,“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米时”必须设置电梯。 2021年印发的《山东省健康住宅开发建设技术导则》,跟进这一变化,要求四层及四层以上新建住宅建筑,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9米的新建住宅建筑必须设置电梯。而新的规定要求,二层以上就要设置电梯。

对于新的规范要求,青岛市公用建设计筑研究院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王凯说,住宅加装电梯还是有必要。首先电梯是舒适性的装置,可以提高生活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而对于很多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电梯是建筑在人文关怀方面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考量。针对有观点认为二层开始安装电梯会不会带来浪费,王凯说,从成本上来考虑一部电梯的价格的确不低,但就整栋建筑来说,电梯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就算从成本考虑不安装,在他看来也需要在建筑设计施工时就预留安装电梯的位置,为将来后期加装创造条件。

重点内容

新建住宅建筑的层高和室内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层高不应低于3.00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50米,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米,且局部净高低于2.50米的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

层高不低于三米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层高。所谓的层高是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室内净高则是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层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包含了楼板高度,而净高则不包含楼板高度。

我们经常看到在很多高端住宅会单独把3米以上的层高作为卖点,王凯诉说,其实在以往的各种相关规范和标准中,并没有对建筑层高做较低要求。 《规范》不仅对层高提出了较低要求,而且明确新建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米,较2019年2月和2019年9月的征求意见稿中的层高要求提高20厘米。对于这种变化,王凯分析这也是为了适应眼下建筑设计的一些新特点。“比如现在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成了很多家庭的‘标配’,这些设施的管道都要占据一部分上层空间,再比如很多家庭会安装地暖,又有一部分的地面空间被占用。”可以说更高的层高限制,可以给居住留足空间,“层高更高,视觉上会更舒服,也有利于通风、采光,提高居住的舒适性。”王凯介绍。

不过层高的增加对开发商来说可能意味着建造成本增加。有建筑企业工作人员诉说,如果将层高分别设置为3米和2.9米,90米的建筑高度分别可以建造30层和31层,除了提高建安成本,提高层高会减少开发商的可售数量。而随着开发商成本支出的增加,可能带来购房成本增加,建筑公摊面积会增大。

重点内容

住宅项目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停车场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应设无障碍停车位。住宅项目应设快递箱(柜)或预留安装条件。新区建设项目集中绿地不应少于0.50平方米/人;旧区改建项目集中绿地不应少于0.35平方米/人;集中绿地宽度不应小于8米。

增加便民配套设施

更多便民利民的舒适性配置,可以说是此次《规范》的重要内容。其中较为受关注的首先是有关新能源车配套,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的当下,居民家庭对充电桩的需求尤为突出,公共充电桩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征求意见稿提出“住宅项目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显然是大势所趋。

另外,《规范》也对住宅的居住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光照、噪音、空气质量等,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甚至对小区的绿化面积也做了较低限度的要求,同时《规范》还提出,应依据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和设施服务半径,按照所在居住区分级配置标准统筹配套、同步建设。这意味着,小区业主入住后,相关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市政公用、交通场站及社区服务、便民服务设施同步到位,居住生活圈的体验感和便利度进一步提升。

建设网 近年来,众多新盘逐渐进入交付期,围绕住宅设计工程问题的投诉也越来越多。例如公摊大、隔音差、层高低、户门“打架”、住宅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不够等设计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如此,很多老旧小区缺少电梯,给老年住户出行带来困扰,而后期加装又面临着诸多邻里纠纷。如今,这些问题有望通过一部《住宅项目规范》来解决。2022年3月15日,住建部发布关于《住宅项目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宣布《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起草完成,在前期多次征求意见基础上修改完善并经专家审查通过,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全稿包含19页内容,共计11000余字,《规范》不仅从工程建设规范体系进行了规定和要求,还从项目质量、节能、环保、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制定了标准。

重点内容

入户层为二层及二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电梯,并就轿厢的深度、宽度和呼叫按钮设置高度做详细规定。入户层为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9米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入户层为十二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或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33米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2台电梯,且其中至少应有1台为可容纳担架的电梯,至少应有1台为消防电梯。

二层以上应设电梯

此次公布的《规范》征求意见稿中,较大的亮点就是有关电梯的规定,详细规定了入户两层以上的建筑就要安装电梯。早在1999年国家出台的《住宅设计规范》以及后来的修订版,包括现行的2012年修订版规定,“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米时”必须设置电梯。 2021年印发的《山东省健康住宅开发建设技术导则》,跟进这一变化,要求四层及四层以上新建住宅建筑,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9米的新建住宅建筑必须设置电梯。而新的规定要求,二层以上就要设置电梯。

对于新的规范要求,青岛市公用建设计筑研究院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王凯说,住宅加装电梯还是有必要。首先电梯是舒适性的装置,可以提高生活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而对于很多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电梯是建筑在人文关怀方面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考量。针对有观点认为二层开始安装电梯会不会带来浪费,王凯说,从成本上来考虑一部电梯的价格的确不低,但就整栋建筑来说,电梯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就算从成本考虑不安装,在他看来也需要在建筑设计施工时就预留安装电梯的位置,为将来后期加装创造条件。

重点内容

新建住宅建筑的层高和室内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层高不应低于3.00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50米,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米,且局部净高低于2.50米的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

层高不低于三米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层高。所谓的层高是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室内净高则是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层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包含了楼板高度,而净高则不包含楼板高度。

我们经常看到在很多高端住宅会单独把3米以上的层高作为卖点,王凯诉说,其实在以往的各种相关规范和标准中,并没有对建筑层高做较低要求。 《规范》不仅对层高提出了较低要求,而且明确新建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米,较2019年2月和2019年9月的征求意见稿中的层高要求提高20厘米。对于这种变化,王凯分析这也是为了适应眼下建筑设计的一些新特点。“比如现在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成了很多家庭的‘标配’,这些设施的管道都要占据一部分上层空间,再比如很多家庭会安装地暖,又有一部分的地面空间被占用。”可以说更高的层高限制,可以给居住留足空间,“层高更高,视觉上会更舒服,也有利于通风、采光,提高居住的舒适性。”王凯介绍。

不过层高的增加对开发商来说可能意味着建造成本增加。有建筑企业工作人员诉说,如果将层高分别设置为3米和2.9米,90米的建筑高度分别可以建造30层和31层,除了提高建安成本,提高层高会减少开发商的可售数量。而随着开发商成本支出的增加,可能带来购房成本增加,建筑公摊面积会增大。

重点内容

住宅项目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停车场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应设无障碍停车位。住宅项目应设快递箱(柜)或预留安装条件。新区建设项目集中绿地不应少于0.50平方米/人;旧区改建项目集中绿地不应少于0.35平方米/人;集中绿地宽度不应小于8米。

增加便民配套设施

更多便民利民的舒适性配置,可以说是此次《规范》的重要内容。其中较为受关注的首先是有关新能源车配套,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的当下,居民家庭对充电桩的需求尤为突出,公共充电桩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征求意见稿提出“住宅项目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显然是大势所趋。

另外,《规范》也对住宅的居住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光照、噪音、空气质量等,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甚至对小区的绿化面积也做了较低限度的要求,同时《规范》还提出,应依据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和设施服务半径,按照所在居住区分级配置标准统筹配套、同步建设。这意味着,小区业主入住后,相关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市政公用、交通场站及社区服务、便民服务设施同步到位,居住生活圈的体验感和便利度进一步提升。

相关资讯

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
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
建设网近日,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提到,到2025年,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国内外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流通市场主体更具活力,交通承载能力和金融信用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流通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明显提高,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
河南省绿色建筑条例将于3月起实施
河南省绿色建筑条例将于3月起实施
建设网近日,河南省绿色建筑条例全文公布,条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使用空间,较大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民用建筑。条例明确,绿色建筑按照国家标准,由低到高划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其他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大于十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应当按
《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6月正式实行
《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6月正式实行
建设网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空间的规划利用,成都市建设管理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需求更为迫切,地上空间、地下空间的综合统筹和一体化开发成为成都市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日前,《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将于6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是四川省首部地下空间建设管理方面的地方法规,为成都市科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实现空间转型升级和城市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条例》主要对地下空间开发原则、规划管理、用地管理、建设管理、使用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规定。界定适用范围明确开发原则结合轨道交通发展、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城市未来发展需要,《条例》的适用范围为成都市行政区域内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相关负责人说:“《条例》的出台,弥补了前期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适用范围不足的缺陷,初步构建起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对于成都市地下空间的建设管理具有积极意义。”《条例》提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应当遵循规划引领、公共优先、分层利用、共享互连、安全可控、绿色环保的原则。地下空间应当优先用于布局设计地下交通、应急防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以地下空间多元复合利用为目标,确立区域地下空间整体连片开发建设导向,并在建设前期明确地下空间的规划方案和建设要求,避免出现道路反复开挖、影响设施安全运营的情况,同时也能有效解决公益性空间零碎化、公共功能弱化等问题。此外,在地下空间建设项目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查明建设用地范围内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等的现状,制定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在施工过程中予以保护并进行动态监测。在地下空间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根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编制监测方案和专项安全保护方案,同时严格执行施工安全技术规范,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构建规划体系提出建设指引《条例》指出,应构建以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为统领、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修建性详细规划为实施依据的两层次规划体系。《条例》要求,应编制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包括地下空间开发战略、空间统筹、规划目标、规模布局、功能分区、利用方向以及竖向分层划分、地下空间重点建设区域、开发步骤等内容,并明确平战结合、环境保护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此外,成都市还应依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区域,编制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建设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修建性详细规划,明确开发范围、开发深度、开发规模、使用性质、互连互通、出入口设置、公共空间布局、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以及地下与地上建设之间的协调等要求。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确定的一般建设区域,成都市应编制地下空间建设管理技术规定,根据建筑性质、形态、规模等因素确定功能布局和建设内容比例,对一般建设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出建设指引,减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强化信息调查注重智慧管理《条例》强调了针对地下管线的跟踪测量,避免出现因信息缺漏、失准造成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被挖断的情况,同时也能为地下空间相关规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强化地下空间使用管理,明确地下空间使用的责任主体和应急处理机制,落实地下空间安全责任,确保地下空间安全。同时,根据《条例》,成都市应建立和维护地下空间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地下空间自然状况、利用现状、权属情况及开发利用制约因素的调查、监测与评估,将涉及地下空间的调查成果、规划建设管理、档案管理等信息及时纳入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采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方式,实行地下空间分类管理、信息共享和动态维护,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地下空间安全、有序、协调开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方面,成都市坚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开发”的理念,将进一步探索和开拓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为城市空间形态和经济中心的发展提供新助力。《条例》的施行能进一步完善成都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治理体系,强化政策支持,通过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地下空间资源,助推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开始实施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开始实施
建设网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开始实施。据悉,该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据介绍,《规范》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分类,分类方式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分为无障碍通行设施、服务设施(包含卫生设施)、信息交流设施,并在设计方面分别做出规定,同时对建筑与市政工程中无障碍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全过程中各专业通用的技术,提出控制性底线要求。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洛阳市孟津区桂花大道416号

版权所有◎澳门精准正版免费大全

豫ICP备2022011121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洛阳​ 

×